●展覽介紹
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 執行總監
【「這青春」—蔡淑惠刺繡複合裝置計畫】利用當代館戶外廣場的玻璃櫥窗,展出1999至2014這十五年間陸續完成的24件刺繡創作,每件作品的尺寸雖然不大,但是在材料、形式、內容的應用和表現上各有特色風貌,將這24件作品集結在一個大櫥窗中展出,除了發揮「小中現大」的作用、見微知著的意義,實際很能讓觀者在近距離的左顧右盼之中,發現傳統式微的刺繡工藝,在蔡淑惠的手中,已經有了洋洋灑灑的各種藝術新風貌。
藝術家蔡淑惠是1997年初,從美國留學歸來前後,即在台灣參與多項重要展覽,並多次舉行創作個展,因為作品富涵有女性主張、社會意識、跨界連結、互動機制等特質,而備受矚目和好評的台灣當代女藝術家之一。2000年之前,她所公開發表的作品往往訴諸整個展出場域的運用和氣氛營造,因而給人一種「雖然閨閣,卻也大氣」的印象。2000年至今,她似乎進入了沉潛創作的另一階段,期間雖因擔任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幹部而陸續參與多次聯展,但直到今年終又恢復了舉辦個展發表創作的活動。相對於她上世紀末展出作品常見的大規格和大氣勢,這次的個展或顯得袖珍和小巧,但這也反映了一個創作者心路歷程的轉折變化,和藝術實踐從社會層面回歸自我心性的另一抉擇。
蔡淑惠的刺繡創作,以尖銳的針為主要工具,細小的色線為基本材料,結合應用了羊毛氈、版畫、串珠、樹枝、微噴輸出、個人毛髮等不同素材,發展出了從極簡語言到繁複樣式的不同作品風格。本次展出作品中,以單純自由散置的點作為語言要素的如《紅‧塵》;結合環環相扣的線圈和放射性直線的如《環》;並用了人體圖像、繪畫和花草紋樣刺繡的如《腹語Ⅰ、Ⅱ、Ⅲ》、《山脊》;串聯了現成物與刺繡概念的如《燒餅油條》…等等。這些形式多樣、風格丕變的作品具體顯示了,蔡淑惠多年來除了窮究刺繡作為表現性藝術的各種可能性,似乎也有意透過不斷變易的語言來強化和表達一種核心的情感。這次展出的24件作品,如說是她目前所找到的24種答案,基於她這種庶幾「格物致知」的態度和實踐方式,我們自然可以期待她將後續開創出更多的作品樣式或藝術版本。
「刺繡」作為一種創作表現方式,外人想來總是受限於方方寸寸之間,因而很難快意揮灑,但是蔡淑惠從中體會了「一針一世界;一線一天堂」的美感和悸動,並透過多年的創作實踐發現了——原來能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自己!十幾年來,她以刺繡進行藝術探索,用刺繡書寫個人日記,將刺繡從傳統的民俗文化、式微的手做工藝發展成個人心聲絮語的表達、情感記憶的書寫,乃至於一種藝術治療和心理救贖的儀式。本展也是當代館廣場的「當代藝術櫥窗」啟用以來,首次推出的當代刺繡藝術創作展,這片櫥窗,除了提供藝術家展示創作的成果,也希望能讓觀眾洞視創作者不凡的心靈!
●創作論述
對我來說只要還有熱情,就是「青春」。
2004年醫師宣布我得了精神分裂症,每天都要按時服藥控制病情。出院後,重新開始了規律的手工刺繡勞動。剛開始並不容易,雙手笨拙,繡線時常穿不過針孔,繡針時常不小心掉到滿地,繡線也糾結纏繞成一團…。好不容易繡完了,才發現問題…,一切又要重新來過。就這樣繡完了拆、拆完了繡,來來回回好幾次才完成一件作品。
艱困的處境,一年、一年過去…,有一天覺得舒服、享受了,才發覺繡上了癮! 在我生命經驗中,最驚喜和震懾的部分來自大自然。我想男女之愛也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也許是刺繡時的沉寂,讓我重新面對了曾經歷的一段戀情:從我的身體經驗開始,慾念竄流的交衝糾葛,兩次墮胎的傷痛咎責。這邊體會狂喜,那邊身陷囹圄。兩端極端矛盾的情感衝擊,交織穿引成一件件自傳式創作。透過刺入穿出的手工針線勞動,吐洩身心的情累,沉澱清澄心念感知,為20年前的一段戀愛捧拾繡縫。嘗試在一次愛戀的舛誤後,一針一線再摸索出自己的輪廓,像是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因為無處躲藏,期盼20年後能為「這青春」作一註腳,映照了一段青春恣意、愛索纏縛的時空,也是這些年對刺繡創作的實驗探索,將人生悲劇演成喜劇,從創作中獲得心靈的自在和釋放。猶如中國作家魯迅曾說:「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
展覽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展覽時間: 2014/10/26 – 2014/12/28
開幕茶會: 2014/10/26(日) 15:00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 – 18:00
連絡電話: 02 – 25523721
活動網址:http://goo.gl/RZ0f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