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居住在成都】
展覽日期:2014/12/26 ~ 2015/02/15
開幕 座談會:2014/12/26
展覽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室(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開放時間:10:00~17:00(周一休館)
文/胡永芬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杜甫晚年流亡成都時期的詩作〈春夜喜雨〉,描述春日夜晚雨中所見即景,時代性的隱喻幽微,但也優雅而充滿熱情。這首詩從自然景色開始訴說起,隨後轉而鑲嵌在這個自然景觀之中的社會文化地景,最後再遙指著詩人心中的人文想像。黯黑潮濕的雨夜,一名獨自在河上的旅人,讓人感到幽閉、惆悵;然而身處其中的杜甫卻從對於雨夜景色的欣賞,為我們鉤勒出一幅寧靜、立體的人文與地文景象,詩人化解生命困境的熱情,令人感動欽佩。
杜甫的人文想像摻雜著社會意識的生命願望,如果我們再將它塞回大時代的脈絡,以及杜甫的生平與作品裡去做延伸想像,那個在困頓、匱乏與苦悶中的老年杜甫,能夠寫出這麼完滿的詩作,用今人的時尚話語來講,他就是在描述一種理想上的「小日子」應該被人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理解與接近。若非有如此險惡的生命背景,小日子則容易流於庸俗,但杜甫以他所經歷過的時代、人生,作為跟作品所構成的生命圖像,讓格瓦拉所言的「堅強」與「溫柔」,在他的人生裡互搏。
此展共有22位來自成都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展出,他們的創作形式面貌可謂大異其趣,而這也正反映出這座城市的豐富。有些偏向景色的描述,有些隱含歷史議題,有些則側重在生活的感知與體驗……,這些或許跟杜甫時代藝術的面貌已經完全不同,但其內在則仍然傳遞著相似的關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四川美術學院出發的「傷痕美術」與「鄉土美術」,使時代的美術現象從理想主義,扭轉為對於大時代現實命運的描繪與關注。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代的先行者聚集人數最眾,並且產生一種開枝散葉、安土重遷這種氛圍的城市,反而不是在川美的根據地重慶,而是在成都。
觀察這群創作者們作品的特質,有一個關鍵詞:「小日子」。從意識、價值、到題材上,輕、微、簡、小的日常,相對於全球與中央,一種在地力量的涵養與生息。小是一種很容易被當代的商業行為或流行文化騎劫的概念,如果將之去脈絡化,它代表的生命力會死去然後變得庸俗,所以跟杜甫晚年詩作所描述的美好生命景色一樣,我們要將它塞回它既有的時代脈絡與社會關係來理解,才知道這代表的,是一種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之必要,也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人生最基本的反抗姿態。它是個嘗試切入的參考與索引,是個相對性的概念,相對於中國現下藝術創作的主旋律,特別強調數量或在視覺空間佔領;相對於京城,相對於沿海城市的興起,位居內陸的城市以及它的居住者與創作者所蓄意顯微、精緻描繪的小日子之妙趣,正是他們尊嚴與存在感之所在,小之於大,不必然是對抗,但一定有這樣的張力存在。
大體上說來,這種「小」的精神也是一種補充或提醒,一種個體跟個體之間彈性的聯繫、互助與分頭並進,它告訴我們這件事的珍貴價值,我們或許可以試著追問,如果有所謂的「成都味/性」、「成都精神」,那麼它可能是什麼?或可以變成什麼?這次的展覽或許也包裹著嘗試做出如此提問的企圖在裡面。
網址:http://goo.gl/mmmL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