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美術獎經過三階段的審查結果,於三百廿五件作品中,由紀紐約的〈運動三部曲〉獲得首獎,五位優選獲獎者為,林俊良、倪灝、曹淳、簡翊洪、饒加恩。
紀紐約2011年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碩士,〈運動三部曲〉為2013年發表於三個不同地點的系列作,紀紐約試圖透過對於空間運用與動態動作的重新安排,改變人體運動的形式,開啟另一種新的身體形態,並且創造變異的運動器具和設施,解構體育項目規則中的權力關係。三部曲包括於台北寶藏巖樓房斜頂上的羽球競賽〈莫名綻放〉、高雄弔詭畫廊的等腰三角形乓乓球運用〈三角桌〉、台南齁空間的八角呼拉圈運行討論府城的溝渠特徵、歷史脈絡的〈八角圓〉。
林俊良的〈查理布朗拜訪摩陀撒洋〉,藉由原住民創作者的身分,自我分裂出兩個角色進行對話,試圖探究口述歷史與書寫文化之間的差異,展出由查理布朗製作的書籍與照片,以及查理布朗和摩陀撒洋之間三小時對話的錄音。倪灝的〈夜雕塑〉,發想於夜行昆蟲被燈光吸引的現象,他從這個簡單的行為背後感受到某
種暴力,運用光源、水柱等複合裝置凸顯詭譎的恐懼感受,例如將沾黏昆蟲屍體的五線樂譜以打擊樂的方式演奏。曹淳的〈Joachim女士的行李箱〉,以某日於路邊拾撿而來的行李箱為創作題材,透過對箱內物件的理解和想像,重新為失去主人的行李箱創造一段旅程;呈現創作者與未知名行李箱旅遊過程中,兩者曖昧模糊的雙向關係。簡翊宏的〈男孩與叔叔〉以長軸水墨繪畫的形式,將自我情感經驗投射於畫中的男孩,與擁有小眼、大鼻、有鬍、微胖等外貌特質的中年男性,透過重新設定日常生活場景的怪誕情節,將對於情慾發展的私密遐想呈現於繪畫題材中。饒加恩的〈紋徽〉是於2009年迄今的系列創作,以台灣歷史背景中17世紀至今與帝國主義、經濟作物、軍事戰爭等有關的符號、徽章重新組構,其中也包含庶民經驗中的大象林旺、保力達B等圖像,挑戰認知符號的解構過程。
除了首獎與優選獎共六組作品,另有十位獲得入選獎的創作者為丁昶文、紀柏豪、莊志維、張乃仁、陳以軒、陳哲偉、陳敬元、張博傑、溫孟瑜、鍾和憲。十六組作品現正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期至3月8日。(文章來源:藝術家 no.477 撰文/陳琬尹)
藝術家 no.477 FEB/2015 – 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