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期間:2015/07/11 – 2015/10/04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下午2-8點 (周一、二不開放)
展覽地點:立方計畫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立方計劃空間邀請洪子健與陳瀅如兩位藝術家於7月11日發表共同創作計劃—-《上則星辰,內則德律》。現代關於「藥物」的討論多半限於醫學、法律等知識領域裡,陳瀅如 、洪子健本次的創作計劃嘗試將其置於現代性、文明衝突與精神意識的複合界域內,重新結構其脈絡,透過檔案、文件、繪畫、錄像、多媒體裝置等不同形式的文獻資料,探討「藥物」的抽象概念及隱喻,作為反思人類精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介質。
本展覽的兩位藝術家頻繁參與國際展覽,洪子健同時是實驗電影導演,他的作品主要聚焦於哲學主題和人物、種族主義、階級,以及亞洲的歷史衝突;陳瀅如的創作媒材包括錄像、繪畫、攝影與行為,著眼於社會中的權力結構──民族主義、種族主義、集體(無)意識、神秘學等。兩位藝術家於本計劃中合作,共同以「藥物」作為文明衝突的交戰點與象徵物,發展出兩種討論前現代/現代/反現代的歷史觀點。
藝術家創作自述
文/洪子健、陳瀅如
這個與藥物有關的計劃以康德位於加里寧格勒州的碑文開始:
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恆久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驚奇和敬畏:「我頂頭的天空繁星,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這句話或許是康德最經典的引文,它依據自然法則的劃分與因果定律,不但涵蓋了大部份康德的形而上學與道德理論,也對照於受制因果律,但也有創造和道德自由的個人意識。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藉由強調人類的內在心智對自然感知的建設性與組織力,來提升理解力和理智。換句話說,對康德而言,自然法則不只是被動的觀察或受教會規訓,在某些方面它們是人類的心靈產物。
現代性
焦點放在「將心智填滿即新穎、又能增加讚賞和敬畏」的基本法則──藥物。天然物質(藥草)的使用比文字記載的歷史更早,然而,今日的天然藥物或是大部份的合成藥品,早已變成現代人生存的基本面向。十幾億人口藉由咖啡、茶,或其他飲料攝取咖啡因;幾百萬人口飲酒、抽煙;每日、甚至每幾小時服用處方藥物或非法獲取的藥品。假設我們可以預測藥物的使用,我們便能預示未來化學藥劑影響我們的身體與心智是有增而無減的。
藥物
世界許多地方被視為非法的精神物質,其中大麻也通常被妖魔化爲「毒品」。 大麻合法化在美國興起後,奇妙地在美國社會中從毒品轉變爲「醫療藥品」。醫療藥品或藥物旨在延長人類壽命,而低下的「毒品」不但降低壽命,也降低一個人的尊嚴。但相反地,許多古代社會視鴉片爲有益的藥物,一直到十九、二十世紀鴉片才成為普遍被譴責,或不得不以「公共衛生」和國家進步為名義所控制的「毒品」。
控制
現代政府因瞬息萬變的道德、經濟,或其他意識形態,開始推廣、合法化、判刑、稅收、商品化,甚至武力化藥物。取締或是推廣某些藥物都是政府不可或缺的控制政策 ──傅柯稱之「生命權力」。換句話說,非法藥物造成懶惰、暴力、犯罪,而現代醫藥延長壽命和造就聽話的國民。
藥廠推廣處方藥品使公民較為順從、「正常」、且成爲有效率的員工;即使是年幼的孩童,也可服用神精科藥品矯正「過動」或是其他不被認可的行為 。更甚者,在西方世界,各式各樣的藥品像爆炸似地,可以萬能地解決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如憂鬱症、尷尬排氣、肥胖、社交恐懼、壓力與過動。現代軍隊也實驗、運用各式各樣的藥品來提高軍隊效率。
在許多化學物質相繼發現之際,大型藥廠公司也動作迅速地取得專利權。 在年利潤數以億計的誘因下,促使大藥廠和收入靠稅金的政府,想盡辦法讓人們每日慣性地使用他們的藥品──所謂「商品上癮症狀」的形式之一。藥廠基本上就是合法的現代毒梟。
被視為醫療用品的藥物似乎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隨著生理機能老化更必須定期用藥。 每一位年長者至少服用一份處方籤藥。「正常」健康的成人通常可拒絕政府認可的合法藥品,但這個選擇似乎在已開發國家逐漸消失,例如政府擅自決定迫使公民用藥,例如疫苗注射,氟化物,荷爾蒙等。
自由
藥理學的科學進展持續勘測我們的對藥物的生理反應。然而,化學的作用機制無法解釋用藥者的感覺、思想、以及藥物可能帶來的或啟發的知覺意識或感覺感受(qualia)。 自由變從這裡開始。
薩滿、巫術、或其他傳統的療癒師或先知,已有好幾個世紀的致幻劑使用經驗。對他們來說,一些自然的植物或藥物(宗教致幻劑)可開創一條通常在現實世界是封閉的認識論之通路。薩滿的宇宙論附屬於本體論,它假設一個「超越」每日實相經驗的形而上、精神的世界。用藥後的薩滿「幻覺」非真假判別,而是一個人的實體經驗與主觀價值已超越了常識與科學範疇。
六〇年代的美國嬉皮發起使用致幻劑或其他藥無來反抗從眾行為和傳統社會價值觀。而後的幾十年間,青少年廣泛用藥不只影響社會規範,也影響我們對戰爭和種族平等進取的態度。對許多嬉皮來說,用於娛樂或類宗教用途的合法或非法的藥物,不只表達他們對現代社會的覺醒
結論
對康德來說,我們能從動物區分出來是因為我們的理智可用來做自由選取的能力。根據他的思維,狗、貓,以及其他動物無法道德行事,但人可以。若不道德,人們一定要蓄意且無節制地胡為;若有品德,人一定會確時依照「義務」並根據「道德法則」自由行事。身為人類,我們有道德自由,因為我們可以選擇或拒絕道義責任(定言令式)。
既然理性使我們高尚,我們的職責便是培育它,任何明顯降低我們理性能力的善變和非必要的行為,都是不光彩也不道德的。 因此康德反對任意使用使人衰弱的麻醉品,如烈酒和鴉片。如同在他的《道德形上學》(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在書末描寫:
喝醉的人就像動物一般,不能以人來看待…暴食甚至比酒醉享樂的動物還不如,因為那是將感知催眠至被動的狀態,不同於酒醉,暴食甚至無法激發活躍再現的想像力;所以更像是接近畜生的感官享受。
康德活著的期間,藥理學還在發展初期,身為種族主義者和文化沙文主義者,康德非常看輕非歐洲傳統的文化價值。即便他譴責酒醉和藥物引起的痲痹狀態,他確實允許藥用鴉片與適量葡萄酒來鬆緩社交能力。在一八二一年的《一個英國吸鴉片者的懺悔》(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名著中,作者托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描述當他濫用鴉片時同時也在研讀康德。可惜的是,康德曾未利用藥物來增進並豐富理性主義。
薩滿巫師表明他們可以與動物靈溝通或甚至變成其一。對他們來說頂頭之天上繁星不只在天上而已,無論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其實繁星已經與我們同在。作為能思考的個體,我們必須對心中的道德律令深思熟慮。康德知名的引文:
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恆久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頂頭的天空繁星,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對這兩者,在我視界範圍中我不需要尋求或猜測,它們沒有晦澀不明或過於顯耀:它們就在我眼前,並把它們直接與我實存的意識連接起來。前者從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佔據的位置開始,把我身處其中的連接擴展到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組成的星系這般恢宏無涯,此外還擴展到它們的公轉運動以及延綿不斷的時間性。後者從我看不見的自我和人格開始,並把我呈現在這個無垠、但唯有知性才可以察覺到的世界,再者,我認識的這個世界(同時包含所有可見的世界)不是前者那樣處於只是偶然的連接中,而是處於普遍必然的連接中。前者那無數各式各樣的世界,彷彿擊潰了我作為一個生物的重要性,這生物(不知道如何)被賦予了一段時間的生命力之後,又不得不把它還回給它原來的星球(只是宇宙一個點)。和前者對照,第二個世界無限地提升了我作為一個智者的人格特質,在這種人格中道德向我展示了一種不依賴於動物性、甚至不依賴整個感性世界的生活,至少這點可從依據這個法則而立意我的存在使命中獲知,一個不受此生條件和界限的侷限,而是進向無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