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5/09/19-2015/12/06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網址:http://goo.gl/86n696
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提出「造動」作為展題。「造動」反映當下亞洲焦躁不安的社會現狀,這股惶惶不安的波動,來自於人們對於生活現狀的不滿、小確幸與舒適區的消失,安全機制的失效。現存的體制不再成為足以支撐現實考驗的信仰,種種現象顯示亞洲當代文化正處於生活治理體系的革新中,也在尋找新的秩序與關係,企圖翻轉社會權力配置。面對亞洲波瀾起伏的變化,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討論當代生存系統,並參與亞洲當前生命史的建構,成為創作者的重要命題。「造動」如題旨所示:藝術家的「創造性」及「能動性」,代表著亞洲當代藝術脫離過去被定義的靜態名詞轉向了更積極作為的動詞型態。這個進行式象徵著亞洲當代文化的活性機能和藝術實踐的態度,積極介入亞洲歷史的新頁創造,擺脫僵滯的形式與制度。藝術家對於現實的熱切介入和生活覺知,使得他們更為積極以藝術來創造改變,並相信個人創造活動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運動。所以,「造動」希望投射的是亞洲未來的積極創造。
近幾年間,亞洲經歷政治經濟的劇烈變化與區域發展後,迎來了對於「生活革新與機制反思」的文化覺醒浪潮,這波喧囂正以亞洲自覺的意識形態凝聚成新亞洲的知識與藝術社群,也形成一種政治性的抵抗美學。創作跨入社會場域並參與創造與實踐的過程,創作者以當代藝術回應亞洲現代歷史的發展,藝術的文本及語言在現實的社會脈絡中提出了顛覆的能動性,藝術創作開始消解單一形式、分化巨型結構,強調從禁錮的意識形態越界出來,由傳統信仰與理性崇高之真善美,轉向多元性的實驗性格,著眼於個人感性經歷與生命檔案的再敘事、生活創造力與自主意識,藝術的發展也從風格的形成趨向議題的創造,以質疑及批判性觀點為認識問題的思考態度,重新翻視亞洲種種隱而不見或被壓抑的現實問題,並開始深切檢討亞洲歷史與現代化發展下被排除在外的沉默之音。
「造動」代入的文化意義是亞洲問題現狀的回饋和翻轉。從這幾年間的藝術實踐和創作型態看來,亞洲藝術家已經擺脫歷史身分的糾結,而更實際地去創造自我覺醒的社會性使命,投身於亞洲問題的提出與回饋。亞洲的文化發展與創作更加關注「自我價值的文化認同」、「在地經驗的差異實踐」、「公共議題的表達和討論」,著重「個人創造」以及「自我生產」的嶄新價值系統,從自我實踐的個人感性創造力主動性地啟動機制翻轉的「質變」。這代表著亞洲新文化體系的再思和創造,已經成為一個發生中的進行式,同時投射出亞洲人對於未來願景的積極期許及行動。亞洲文化現狀及未來的創造者是勇於提出異議的知識份子(一個充滿質疑的造動者),如同後殖民論述家薩伊德提出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從流亡者、邊緣人、局外人、業餘者、攪擾現狀的人以及對權勢說真話的人來形容當代知識份子應具備的批判精神與人文信念,「造動」將從薩伊德賦予創作者的批判能動性來談今日亞洲藝術的創作面貌。 展覽選件及主題架構說明
本次雙年展的作品選件將持續多元包納繪畫、雕塑、裝置、聲音、影像、行動表演等多樣類型呈現本次展題「造動」。為了呼應「造動」的題旨,藉由作品選件除了大方向觀察論藝術裡的「個人創造」、「公共意識」、「微型運動」、「生活維新」等議題與亞洲當代文化發展現狀的關係,除此之外,也將從遴選作品中爬梳以下子題。
「越界與流動:從被禁錮之處移動出來」
頻繁的移動狀態是亞洲區域關係及文化結構裡影響波動的最大變數,這些移動包含勞動人口、資本流通、生活型態和文化交換,由這些移動所造成的社會內部結構的改變正激烈地促使亞洲各地重新檢視關於社會機制、信仰、價值觀的內涵,這些撼動內部結構的外部因素與各地內在的文化思維產生交遇與衝突,這個觸發波動的越界交遇,在衝突與省思之外,形成了一個重新創造的暫時空間,在新的秩序配置還處於爭議不休之前,這個從禁錮之處被偷渡或暫時解禁出來的懸置場域,包容了許多期待解放的自由靈魂、混亂以及被壓抑的微言之聲。「越界與流動」的子題將從作品創作的選件中討論中東、西亞地區女性創作者意識崛起的現象、亞洲流民、解禁的聲音等相關議題。
「檔案與記憶:歷史的翻造,真相及提問」
在亞洲當代藝術中的反抗美學,其中關於舊歷史檔案的翻造,對於真相的衝擊和提問,作為許多藝術家反思亞洲現代史的形式之一,表達的激進姿態為反抗當權者的全知語言,以隱藏的秘密暗號以及歧異性政略,作為正統性及全知者的顛覆。此美學形式的政治性,同樣反映在藝術家重新考掘個人生命史的記憶敘事,田野歷史作為正史的補充、質問或推翻。
「邊緣與縫隙:呼吸、遊戲與舞動」
亞洲是一個充滿密度的生活空間,由各種信仰、習俗、社會規範、他律與自律所密集結構出來的亞洲現實,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越域關係交流,密度逐漸被慢慢稀釋,中心結構逐漸產生鬆動,邊緣性及多元性的存在滲入中心主體,改變了強硬的本質。亞洲逐漸將改變密度的構造,從邊緣和縫隙的介入,再次產生活性和轉化的能量。以呼吸、遊戲與舞動作為主張感官及感性經驗的實踐過程,這個子題希望觸及關於自由意識的解放、遊戲式的反抗,以及身體實踐的行動等。「公共意識與微型運動」
個人自覺與自我創造的思潮,湧現在亞洲的青年世代,也反映在當前亞洲藝術的創作取向。藝術家們更關注在自我角色的社會性創造以及公眾責任,從政治運動的「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到科技產業革命的「自造者時代」,這些趨向熱烈回應這股新時代的個人價值,自我創造者試圖以各種微型實踐運動來質疑存在於亞洲社會裡各種現代性巨型結構的問題意識,這些日益頻繁的知識辯證和自造生產的運動狀態,逐漸孕育出亞洲文化的藝術自覺及自造者們。在這個子題之下,將從幾組亞洲青年藝術家所組織的創作團體之創作形式與活動來關注「公共機制的反省與自我系統的建置」、「田野工作和地方知識的構成」,「日常美學工作的生活實踐」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