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西嘉‧維多夫(Dziga Vertov)在他1929年的《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a Movie Camera)中在鐵軌下挖了個洞,讓他的弟弟攝影師考夫曼(Mikhail Kaufman)和攝影機能夠進入洞中,拍攝下了急駛而過的火車;影片的中後段,維多夫的妻子斯維洛娃(Elizaveta Svilova)以剪接師身分現身,更打破了一種劇情故事的假象,揭露了影片製作背後鏡頭的操作與組合之繁複過程。
「折射計劃」(Refraction Projection)2016年所策劃之「膠卷計劃:思考影像的人」系列活動,其核心理念或許可在此與維多夫的電影做出回應:拍攝一部影片如同蓋一棟堅固的房子,從主題、影像、鏡頭、拍攝對象,再到後製剪接,電影創作者應思考每個環節,以傳達其理念。更有甚者,思考何謂影像?直搗電影的本質。無論如何,「思考影像」在此為一種激進的電影創作手段,創作者如同維多夫般地勇於冒險,試圖以影像來找出某種真理。在此我們不加以定義類型,我們既不是劇情片也不是實驗電影。
我們不落入分類的陷阱。我們是思考影像的人。
【底片教學工作坊】
>>「思考影像的人-走向未知的膠卷創作」專題講座
時間:04月15日│五│19:30(19:00入場)
地點:小路上藝文空間│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捷運古亭站三號出口)
報名連結:https://goo.gl/8te0Dv(入場需擔負低消一杯飲品。)
與談人:
李明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影博士,日記電影創作者。
許岑竹│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創作碩士,膠卷狂熱者。
說明:
「手沖底片」的假想過程:你拿起底片攝影機,拍完後走進暗房沖洗,要用咖啡、可樂,還是藥水呢?要冷一點或熱一點,靜止不動或是搖晃不定呢?
「手繪底片」的假想過程:拿出16釐米底片,要用色筆畫上什麼顏色好呢?還是刮掉藥膜,再黏貼上昆蟲的翅膀呢?蒼蠅、飛蛾、蝴蝶各有不同,噢!也許灰塵也可以。
「手沖底片」和「手繪底片」是控制與非控制的驚奇產物,它們保證讓你掌控靈魂,卻又激勵「錯誤」。因為創作而悸動的心,在靈感與形式之間不斷拉扯,簡而言之,使你「期望不曾期望的」並且學習欣賞它!
【誰需要攝影機?】
時間:2016年4月30日-5月8日(每週六、日,共4天,10:00-17:00,,中間休息1小時)
地點:小路上。|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
費用:4000元/人(內已包含材料費,另須繳交1000元保證金)
人數:15人
說明:
以手繪電影開始,介紹動畫、電影與工藝的關係,從實驗電影為起點,帶入當代動態影像,如何結合裝置藝術的各國案例;實作則以「十六毫米膠卷」為媒材,透過各種方式(刮除、上色、黏貼等等任何方式)進行實驗電影的創作,最後進行成果發表。
(了解更多請看這:http://whoneedscamera.carrd.co/)
【誰需要冲片廠?】
時間:2016年5月14日-5月22日(每週六、日,共4天,10:00-17:00,,中間休息1小時)
地點:小路上。|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
費用:4000元/人(內已包含材料費,另須繳交1000元保證金)
人數:10人
說明:
課程以實作重心,我們不追求「完美」的影像與結果,我們熱愛各種意外,從認識超八媒材與攝影機操作開始,一直到拍攝、沖洗、放映,甚至是數位轉檔,全可由你一人獨自完成,體驗獨立影像創作者單打獨鬥的創作過程,更重要的是,It’s fun!
(了解更多請看這:http://whoneedslab.carrd.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