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建檔/自由人藝術公寓第11屆實習生陳奕伶】
藝文新聞|倫敦V & A博物館德籍館長9月請辭
作為V&A 博物館首位外籍館長,也是少數幾位公開反對英國脫歐的美術館館長,原籍德國的羅特(Martin Roth)於9月初無預警宣布請辭館長一職,同時發表簡短感言:「在V&A博物館獲得2016年藝術基金會博物館大獎(Art Fund Museum of the Year)的時刻,結束我在倫敦的任務,是個完美的時機點,下一任館長將帶領博物館迎向令人興奮的未來。」雖有傳言他的請辭與支持歐盟的立場有關,但館方於上月發佈的新聞稿仍未提及羅特的請辭原因。V&A基金會主席柯爾里奇(Nicholas Coleridge)正在尋覓繼任館長,預計於近期公布人選。
文/呂學卿
藝文新聞|倫敦V & A博物館明年展出Pink Floyd的50年回顧展
創立於1967年的前衛搖滾樂團Pink Floyd,明年5月將由倫敦V&A博物館舉辦首場國際巡迴回顧展「The Pink Floyd Exhibition: Their Mortal Remains」。正如同先前於V&A舉辦的鮑伊(David Bowie)及滾石樂團等搖滾樂回顧展,館方強調此次展覽將是一場多感官式的劇場視聽體驗,聚焦Pink Floyd自1960年代至今對地下迷幻及當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以及其在編曲、舞台及平面設計、影像、音樂科技等領域的重要作品,預計展出超過350件V&A的藏品,包含唱片封面、演出影像紀錄、草稿及樂團海報,展期將自明年5月13日起展出,為期五個月。文/呂學卿‧圖/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藝文新聞|NASA宣布與藝術家合作紀錄氣候變遷
上月16日,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在美國林肯中心舉行的全球交流大會(Lincoln Center Global Exchange)上,宣布將與藝術家格里哥利亞(Justin Guariglia)合作,透過全新的方式向公眾展現氣候變遷下的地球地貌,格里哥利亞將成為首位正式與NASA格陵蘭島計畫合作的藝術家。過去,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賽柯斯(Tom Sachs)等藝術家皆與NASA有過合作,但自從美國國會不再贊助後,NASA與藝術家的相關合作計畫便暫時中止,此次計畫則由私人資助者出資,並持續至2020年。格里哥利亞去年跟隨NASA人員乘坐軍用運輸機,在極低的對流層飛行並拍下格陵蘭島融化的冰蓋;其首批攝影作品將在明年9月於諾頓美術館(Norton Museum of Art)展出。NASA格陵蘭島冰蓋融化任務首席科學家威利斯(Josh Willis)表示,將感性的藝術和科學資料相結合,「或許是使公眾暸解到我們正如何徹底地重塑地球氣候的最有利的方式。」整理/高愷珮‧圖/Justin Guariglia
藝文新聞|策展人認證,藝術交易平台Collectionair上線
日前,由澳洲新舊藝術博物館(MONA in Tasmania)國際類策展人瓦雷納(Olivier Varenne)與曾在Google工作的孔德(Valerie Konde)合辦,備受注目的新藝術交易平台Collectionair購得價格於美金一萬元以下的作品。與其他平台不同的是,Collectionair獲得包括龐畢度中心前策展人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倫敦薩奇畫廊總監亞當斯(Philippa Adams)、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亞美尼亞館策展人佛斯騰伯格(Adelina von Fürstenberg)等藝術界轉業人士支持,該網站的特色在於每個月由數名專業策展顧問建立的線上展覽,展覽鎖定目前代表性尚不足的新銳藝術家。令人驚喜的是,這些顧問成員不因此項服務而額外收費,在策展人中介的情況下,藏家所購買的作品多數直接源自藝術家工作室,其中包含來自伊朗、阿曼、莫三比克等非主流地區,「我們的顧問決定與Collectionair合作,致力於幫助有才華但尚未得到正確專業網路連結的藝術家」,瓦雷納與孔德說。
文/林怡秀
藝文新聞|香港Para Site、巴黎Kadist藝術基金會、馬尼拉MCAD聯合策畫「土與石,靈與歌」巡迴展
巴黎Kadist藝術基金會、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CAD)以及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聯合主辦的「土與石,靈與歌」巡迴展,首站於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博物館(MCAD)開幕,展覽回溯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市場對亞洲區域在政治、勞動市場、地景環境與社會結構造成的變革及影響,以及後殖民主義的亞洲國家建設進程。展覽由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執行總監兼策展人康喆明,及旅居香港的獨立策展人、藝評家格瑞洛(Inti Guerrero)共同策畫,展覽內容以Kadist基金會藏品,委任新作,及東亞文化學者李龍雨(Lee Yong-Woo)、獨立策展人翟暢,藝術家及東南亞藝術研究者孫先勇之研究為架構,並針對重要議題進行直接或象徵性的實驗研究。文/呂學卿.圖/本刊資料室
藝文新聞|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宣布明年推出Jasper Johns回顧展
瓊斯(Jasper Johns)回顧展將由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當代藝術策展人德瓦尼(Edith Devaney),及美國學者伯恩斯坦(Roberta Bernstein)策畫,預計展出瓊斯60年來的繪畫、雕塑、版畫及素描作品。瓊斯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自1950年代移居紐約後,其在當代雕塑及繪畫拼貼之技法與概念,對美國當代藝術的影響持續至今,此時期的藝術成就,也以普遍獲得藝術史學界認同。瓊斯專書作者、美國喬治亞大學當代藝術副教授華勒斯(Isabelle Loring Wallace)認為由於瓊斯多變的創作主題與橫跨數十年的作品質量,60年回顧展之策畫與布展將是一大挑戰。文/呂學卿.圖/www.royalacademy.org.uk
藝文新聞|佳士得再度調整買家佣金制度
近日佳士得宣布調整買家佣金制度,實施階梯式收費標準,佣金費率將落在12%至25%之間(上海部分取消階梯式收費標準,統一為20%,紅酒類不在此次調漲範圍),並於9月19日開始執行;這是佳士得繼三年前(一年兩次)調幅後的再度調整,當時蘇富比也在其調整後跟進。相較於國際品牌佳士得的不斷調漲,中國國內藝術品拍賣行卻連續三年下降,目前平均佣金為15%。根據最新買家佣金制度,落槌價達(含)10萬英鎊(約新台幣416萬)的拍品收取25%、10萬英鎊以上及(含)200萬英鎊(約新台幣8,334萬)內收取20%、200萬英鎊以上則收取12%。對此制度,佳士得表示這是對買家更有利,也更加簡易透明化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應公司營運費用的日益增加,「調整是為了提升服務客戶的品質」。但也有人認為佳士得是為了在當前市場逆境的狀況下,以此方式獲取利益的平衡(根據8月底發布的《2015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年報》顯示,去年中國境內文物藝術品市場成交量與成交額較前年下降22.64%與18.66%)。就其階梯式計算方式觀察,200萬英鎊以上的拍品收取佣金相對降低不少,也許可藉此鼓勵買家購入高價拍品。文/林怡秀‧圖/www.christies.com
CHINA
藝文新聞|首屆「北京‧現場」國際行為藝術節開幕
首屆「北京‧現場」行為藝術節於10月14日至23日在北京丹麥文化中心舉辦,本次行為藝術節由丹麥策展人史旦普(Jonas Stampe)發起,以「希望與夢想」為主題,將呈現來自中國、瑞典、丹麥、德國、法國、韓國等世界各地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史旦普為從事行為藝術研究15年以上的藝術史家,並在歐洲行為藝術現場從事策畫和行政方面的工作,累積了廣泛的經驗。2010至2014年也在廣州連續舉辦了行為藝術活動「廣州‧現場」。史旦普認為北京在行為藝術這一領域已有其深厚的傳統,同時擁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重要的藝術家,「我很高興可以在這樣積極的背景之下開展我的工作,並希望我自2001年起在世界各地,無數次策畫和製作國際行為活動的經驗能夠為北京的行為藝術增添一些新的活力。」活動舉辦地點丹麥文化中心為處798國際藝術區,2015年曾全面翻新並將空間挑高,也為這次參與的行為藝術家與策展人特殊的使用需求提供了極大的自由。整理/張玉音‧圖/「北京‧現場」國際行為藝術節
藝文新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上月11日,醞釀已久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終於正式開館。該藝術博物館計畫始於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時,但清華大學籌辦博物館的濫觴也許可前探至1926年創辦的考古陳列室、1948年創辦文物館並籌建藝術系。這座實際籌備17年的博物館,以「彰顯人文,薈萃藝術,精品展藏,學術研究,內外交流,資訊傳播,涵養新風,化育菁華」為基本定位,希望集收藏、展覽、研究及教育等功能於一體。該館空間由擅於處理空間與光線關係的瑞士建築師波塔(Mario Botta)擔綱設計,規劃時力求功能完善、能滿足長時間發展使用與擴建的需求,同時也滿足年長者與殘疾人士的無障礙設施要求。博物館占地1.5公頃、總面積三萬平方公尺,這也是清華大學繼人文圖書館後,校內第二座波塔的建築作品。館內現有藏品約13,000多組,包括書畫、染織、陶瓷、傢俱、青銅器與綜合藝術品六大類,主要來自美術學院歷年收藏、校友與社會人士捐贈。而在開幕首展的11個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對話達文西: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該展亮點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跡,為館方與義大利文化部、梵蒂岡經長期討論後,才獲批准將手稿自義大利運往中國展出,也是目前達文西手稿在義大利境外最大規模的呈現。文/林怡秀‧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藝文新聞|亞太地區年度最受關注的40位年輕藝術從業者
創刊於1925年的英國藝術雜誌《Apollo》自2014年推出「40 Under 40」榜單,聚焦全世界不同區域的藝術圈,評選出40位該區域具有傑出表現的40遂以下藝術從業者,看他們如何引領藝術界的發展動向;先是關注歐洲地區、去年聚焦美國,今年則將目光轉向亞太地區。榜單與往年一樣,分為藝術家、思想者、收藏家與業界人士等四個門類,並由專業評委小組從數百名提名人選中,挑選出優秀的十位人才。其中,在藝術家部分,近年皆於亞洲地區擁有活躍與優異的展覽表現與得獎紀錄,例如即將代表香港參加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楊嘉輝,或是去年獲得「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的菲律賓藝術家谷口瑪麗亞(Maria Taniguchi),以及曾多次於台灣展出作品的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和李傑等人;而名單當中亦有兩位來自台灣的代表者,分別是古公館的負責人古浩宇,以及TKG+ 的藝術總監吳悅宇。文/高子衿
TAIWAN
藝文新聞|「行政院文化會報」首次召開盼文化發展思維融入政府各部會
行政院以結合跨部會力量,提升文化施政動能為由,召開「行政院文化會報」第一次會議,並由行政院長林全擔任召集人,政委林萬億、張景森擔任副召集人,文化部長鄭麗君擔任執行秘書。林全於會中表示,文化會報設立除了要推動文化政策,也為加強各部會間文化事務的橫向聯繫,整合並提升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希望讓促進文化發展的思維與做法,全面貫穿及內化於政府各部位施政,望達到「部部都是文化部」的境界。首次文化會報首先由文化部報告「行政院文化會報推動及執行方式」開始,會報未來除了正式會議外,另設置「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組」、「文化體驗教育組」、「國際與兩岸交流組」、「文化體驗教育組」、「國際與兩岸交流組」、「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組」及「內容產業振興組」等五個常態性專案小組處理特定議題,參採公民論壇意見形成政策議題;會議召開時,也將邀請相關機構與地方政府代表、專家學者、民間機構團體代表列席餐與討論研議。整理/張玉音‧圖/行政院
藝文新聞|建築與藝術文化新地標 忠泰美術館開館
忠泰集團日前舉行30週年媒體茶敘,集團以建築業起家重視城市美學的深耕,陸續成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忠泰生活開發等單位,致力結合藝術與生活的可能。藝術基金會成立至今邁入第十年,一直為台灣建築文化、教育、藝術推廣的重要推手,集團於今年進一步成立忠泰美術館,預計本月22日開館。美術館建築外觀由日本建築師青木淳(Jun Aoki)規畫,識別系統則由菊地敦己(Atsuki Kikuchi)設計,兩人設計完美的相遇案例即是青森縣立美術館,未來忠泰美術館也將成為台灣首座兩人攜手打造的美術館。美術館址將在忠泰集團「明日博」建案內,著重「城市」與「未來」兩項主軸,呼應基金會過去一直強調「A Better Tomorrow」的信念,注重環境、空間、人性與未來,期許以展覽、活動與計畫興辦的方式,持續為社會提供對於建築不同的智庫形式與想像。美術館首檔展覽為「HOME 2025:想家計畫」,媒合台灣建築與設計中堅,與創新研發的中小企業合作,以「家」為出發單位,透過建築師與企業技術的實際結合,讓屬於台灣未來的家居生活提案得以具體呈現。文/張玉音‧圖/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藝文新聞|國家電影中心簽約籌建、新執行長上任
上月9日,文化部長鄭麗君、新北市長朱立倫出席文化部與新北市政府合作、籌建國家電影中心的簽約儀式。鄭麗君表示,國家電影中心的硬體館舍籌建研議十餘年,歷經多年努力,終於正式啟動。未來新北市政府將負責建物工程的規畫、設計與興建,文化部則負責中心進駐空間的內部裝修工程、專業設備建置及後續營運。雙方也將與國家電影中心共同組成籌備小組推動整體規劃與興建,可望將龐大的電影館藏、展覽、放映活動、影展、課程等電影資源注入新北市。文化部除了協助電影中心解決目前行政空間的硬體問題,也正積極協調合宜用地建置片庫,同時將加速研議組織法制化、推動國家電影中心轉型為行政法人,以聚集更多的資源與能量進行國家電影文化的承續與推進;也新增四年預算兩億餘元自2017年起辦理「國家電影資產保存及文化推廣計畫」,並在進駐新片庫之前先行改善典藏環境。繼上屆林文淇執行長卸任後,先前任教於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的陳斌全,也在上月中接續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一職,未來將帶領中心團隊往三項重點方向著手:一、研擬電影票房資訊公開的機制;二、中心各項資訊和資源,遠距應用功能之強化,與現有影音數位檔案的活化利用;三、資深電影從業人員口述歷史的紀錄,以及影音訪談錄與文字出版。整理/林怡秀‧圖/國家電影中心
藝文新聞|藝術家徐揚聰逝世
1953年生於雲林,早年以現代雕塑暨攝影起家的徐揚聰,1985年便已兩把嵌入桌子、將椅子原有功能性轉化為造型與關係的《親密關係》—作獲得北美館首屆「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大獎(林壽宇、黎志文為同屆獲獎者)。赴義大利留學前,徐揚聰在媒體工作期間投入攝影創作,曾出版攝影集《走過人間》。1990年至1997年餘義大利留學後,徐揚聰在回國首次個展(2000年5月「帶著草坪去郊遊」,台北漢雅軒)中,便已在創作材質的選用上(塑膠人造草坪),展示出自早期的現代雕塑到近期裝置作品上的創作銜接,以及他對生活極具溫度的觀看視線。而利用日常洗菜藍、工業製造現成物與燈光的物質性構成空間裝置的方法,則開始於2005年「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展《意外的風景》。這樣的選擇別於學院式的創作思考,另一方面也為物件注入溫度,燈與現成物的組合成為徐揚聰創作生涯中著力最深、耗時最常的系列。在空間中微明的物件裝置,提醒著觀者對生活應適時停駐咀嚼。上月3日凌晨1點30分,徐揚聰因胰臟癌辭世,15日於雲林舉行告別式。文/林怡秀‧攝影/許雨亭
藝文新聞|TCAA新版上限,首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將開跑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簡稱TCAA)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自2013年籌畫建置,企圖以雲端平台作為當代藝術研究與發現的最佳工具與軟體,於2014年2月19日第一代網站上線啟動至今,已逐步凸顯藝術資料庫對於理解台灣藝術狀態,有如數位國門的重要性。而因應當代資訊應用思潮的變革,TCAA也於今年7月19日新版上線(@tcaaarchive.org),新版強調視覺化介面,解決原有系統使用架構的侷限,評估了未來系統應用的相容性、相關性與便利性,並結合關鍵字詞庫對照連結,讓探索過程更能理解藝術家創作的脈絡。隨著新版的啟用,下半年TCAA也積極邁向國際推廣與開展串聯的步伐,將於11月10日、11日舉辦「第一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邀集國際重要的藝術資料庫單位及學者與會,除了作為台灣首度舉辦的國際大型藝術資料庫盛事,也將透過各國機構的知識交流與分享,提供台灣當代藝壇展望與時俱進的新類型門戶計畫,在線上與實體,雙軌同步展開深度的國際交流。整理/張玉音‧圖/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藝文新聞|喜願成真,采泥藝術以藝術之力募資圓夢
喜願協會成立於1994年,主要協助三歲以上未滿18歲的重症病童,實現其心中最大的願望,希望藉此帶給病童們希望和勇氣,在社會各界人士捐助經費和參與志工的形式協助下,目前已完成超過1,600位重症病童的夢想。今年適逢《WE PEOPLE 東西名人》雜誌與喜願協會攜手慈善的第十年,也是采泥藝術第二次協助前述團隊推動藝術慈善,除了同樣邀請高雄的慈善拍賣晚宴,也自畫廊協會資深顧問陸潔民的手上圓滿落槌,合計入場票券與作品拍賣所得,總共募得近1,700萬款項。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表示,此次提供作品的十位藝術家包括霍剛、李光裕、徐畢華、周慶輝與蔡士弘等人,跨越37歲到84歲世代,皆以無償方式參與,並由善心藏家因喜愛作品而收藏,集結來自各方的支持,共同為重症病童募資圓夢。文/高子衿‧圖/采泥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