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106級畢業展:Sub-sub
_________
《Sub-sub》
:展 期:2017/06/01-2017/06/05
週一至週五 12pm-8pm,週六、日 10am-6pm
:展覽發表:2017/06/04
13:00 開場|14:00 茶會|16:00作品發表
:地 點:Woolloomooloo Xhibits
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四段385號5樓
_________
「我」-「我」,形構於所生之處。
本展覽題目定為《Sub-sub》,其中”sub”的使用主要包含兩種意涵:一種是做為字根”sub-”的「次」、「從屬於」、「在…底下」之義,另一種則是做為動詞”sub”指涉的「替換」、「替代」概念,兩種”sub”的用法皆涉及了與某對象之間的相對關係,這種關係顯示了:冠上”sub”的對象皆須與其所附屬的概念相對照,從而相對的獲得意義。
而藉由此字詞所圍繞的「相對」概念,本展覽將”sub”做為開展問題意識的工具,藉由”sub”的概念,可以詰問作者的創作之背後因素為何、以及中間變動的過程,引導作品前進的因素為何。亦即,本展覽的問題意識為:「”sub”如何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顯現?」,此問題可以從兩種面向探討:一個是創作過程中,作者與作品如何「被定義」的問題,究竟創作過程的思考模式、創作的意圖甚至是創作目的,是與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抑或是什麼樣的文化機制互對照、連繫的?而作者的創作活動又與這些對照的因素有何關係?另一方面,第二個面向則是欲探討作品的製作進程,對作者而言,如何擴展的問題。也就是探討作品形塑過程中,作者所決定的作品主題與子題、所選擇的創作手法、以及中間的演變過程如何進展,並且,某一階段的前後變化有何種關係,作品所包含的種種細微元素源自什麼概念、又如何替代在其之前的狀態。從「創作做為一種動態的思考過程」衍生的種種問題。
上述兩種“Sub-sub”展覽所欲探討的問題,可以歸結至:「作者(我們)所從屬的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有何特質?」、「作者如何塑造與推進創作的演變過程?」兩大問題,而作品則可以視為作者對這兩種問題的直接回應,甚至是一種體現,成為作者的恆變、演繹過程的一段橫切面。
參展人:
戴飴霏、劉安庭、陸 宜、游家惠、陳貞蓁、劉佳宜、高千筑、張詠晴、譚又嘉、林珈伃、施純安、戴欣妤、周大為、張喩晴、廖于萱、張立欣、陳千湖、張謹蘭、林若渝、許儷馨、宇書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