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芮瑀
文化部致力培植藝術新秀,推介青年藝術家登上國際藝術舞台。自2008年開始辦理「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以35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為徵選對象,每年公開徵選8位(組)於「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今年選出8位優秀青年藝術家,為李政勳、陳肇彤、張書毓、黃士綸、黃敏哲、劉呈祥、騆瑜、藍仲軒,將聯手打造「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亮點展區。同時,文化部也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合作,為入選藝術家媒合99°藝術中心、伊日藝術計劃、赤粒藝術、多納藝術、索卡藝術、水色藝術工坊、東家畫廊、也趣藝廊等8家畫廊,攜手協助入選藝術家於展覽期間展務及行銷等藝術經紀事宜。
今年的 MIT新人特區作品領域跨足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從剛畢業第一次投件到在藝術圈打滾多年多次報名後入選,這群3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多不只使用單一媒材方法進行創作,每個展位都充滿了驚喜和生氣活力,MIT特區的藝術家不只作為新人展露頭角的展區,也是藝術圈內不論文化局政府單位、畫廊、藏家市場裡很被看好關注的焦點。
李政勳_ 99°藝術中心
藝術家李政勳2012自北教大研究所畢業已經有著豐富的展覽經歷及駐村經驗,他很誠懇的說,連續報名MIT多年,這是他進入35歲前給自己的一個禮物,今年很榮幸的獲得了評審的青睞,第一次帶著作品參加台北藝博。
李政勳專注在壓克力顏料創作,透過在畫布上垂直水平反覆不斷的堆疊和錯位,讓作品上產生看似很像卻不同的幾何符碼,也因為父親是建築業,小時候常常跟著父親在工地裡跑來跑去,因此作品《RED SPACE》有點像建築的地基、建築物往上蓋堆疊的過程,讓繪畫不只是在牆面上,也可以被放置在地上,由十張一樣的畫去組成,畫中的白線成為帶領視覺動線的引導,最上方的銅條則是在地面不可見的邊條,被李政勳從不可見轉為一個視覺的中心。
新作品《我們的領域》則是透過兩張畫布的並列讓一邊本來很緊湊的組合與另一側鬆散的色塊輪廓形成一種對比,作品裡的勞動、重複性,常常都是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反覆的貼膠帶、平塗顏料。在過程中,計時的單位不再是時分秒,反而會是以貼一條膠帶或是平塗一層顏料所需的時間為單位,時間流逝於過程中,卻也完整保留在畫布之上。這些創作也一直是他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對喜歡風景山水畫的觀眾來說,看到這些色塊的結合可能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像一座山;也或許有些觀眾只把他們當作純粹的色塊,李政勳並沒有對自己作品的詮釋設下太多界線,在觀者和創作者之間對作品不同的想法對他來說是一種交流,而這也是他在創作裡非常珍惜的一部分。
黃敏哲_ 索卡藝術 Soka Art
1993年生於高雄旗山的黃敏哲 ,2018年剛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班,除了台北藝博MIT新人推薦區之外,今年他也獲選為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之一,並獲得了台灣銀行青年繪畫季的首獎,作品也將被台灣銀行永久典藏。
展名《我想你。位移的鄉愁》以第二人稱「你」來呼應其生命經驗中曾出現過的風景,也涵蓋存在與不存在的人、事、物和始終變動的自己。黃敏哲的作品以自我的觀照為狀態以一種鄉愁的姿態,《Little Sun小太陽》《One 一》中的煙火跟仙女棒都是童年回憶裡最美好的時光,他們是火是光可以劃開黑暗帶出絢爛。《同行》則是從老家旗山望出去、對窗景外物的凝視,而這種凝視抑是一種向內與自己的對話,所以作品裡常常可見銳利的邊界或是強烈對比的色彩,整片黑裡的留白肌里去表現一種突兀地、獨立的心靈狀態。
正因為深知培養年輕的藝術家才不會造成市場的斷層,所以很重視年輕藝術家的索卡,除了與台北藝博MIT新人特區合作,索卡的青年藝術家徵件計畫今年也來到12屆。而之前透過MIT媒合的藝術家如不鏽鋼雕藝術家席時斌在藝博結束之後都仍持續穩定的與索卡藝術合作。
陳肇彤_ 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陳肇彤2019年剛畢業於北藝美創所,也是第一次投件就入選的獲選者,他的作品主要在討論雕塑的力量展示製作的過程裡,一種和「力」抗衡的語言。透過不同的媒材,呈現膨脹後的擠壓、拉扯,及有形或無形的力,隨著時間的作用而消長。在作品轉換成不鏽鋼後,從漂浮、隨時間消逝,到沉重、永恆,甚至可以透過不鏽鋼的鏡面反射將整個空間凝縮在造型中。
而時間也是陳肇彤近期創作主要的思考脈絡,力量的轉變、造型的消逝、光影的流動,這些元素都影響著雕塑在場域中的狀態。除了將氣球的擠壓轉變成不鏽鋼凝結了造型,鏡面不鏽鋼球體映射當下環境特性,讓作品中形成永恆與轉瞬間的對照。又以金屬的框架和線條,讓不鏽鋼球體有不同流動的狀態。
黃士綸__ 多納藝術 Donna Art & Consulting
黃士綸的創作特色,是他的畫面中,常能見到巨大的旋風。他說,那是他看到電影《龍捲風》裡有一個場景,主角們進入可怕的龍捲風中心後發現裡頭無風無雨、格外寧靜,外頭的肆虐毀滅似乎與他們無關,龍捲風對他來說是一個烏托邦,自我的救贖也因此他深有感觸開始一系列的畫作。
早期他的作品多是古典寫實學院式訓練,但除了創作之外他還身兼教職,在生活型態的改變下,創作的型態也會有所影響,於是他開始嘗試用點描的方式來符合自我現在的生活型態。《大事件系列》是黃士綸觀察這個世界的感受跟想法,他擷取了世界上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或者是一些比較災難性的圖像,轉譯下來後藉由油畫創作翻譯成自己心靈的烏托邦。面對極具毀滅感的主題,黃士綸卻還是要他的畫以象徵而非寫實方式表現出來,並且帶有詩的戲劇性。例如以福島核災為主題時,縱使參考的事件是非常暴力悲劇性的,但他卻以極為甜粉的夢幻色調為主色,呈現極大的暴力與甜蜜的反差。
騆瑜__ 東家畫廊
2016曾在北美館個展《 無限的檔案 》的騆瑜,創作多以觀念為主體,媒材包含行為、裝置、聲音、錄像,關注符號與檔案議題,探討當代殖民在生命政治運作之外的可能性。作品獲「新場域」、「文化部藝術新秀」、「視覺混種」、「全國學生美展」優勝等獎項。有這麼多經驗和獎項的加持,2019年騆瑜踏入台北藝博這個戰場,成為一個「新人」。
騆瑜在重複的行為中釋放,所以談欲望、建檔自己。藉由自我建檔,透過檔案的流變(becoming)、重複與符號增生,試圖對生命必然的刺激做轉譯。做某樣東西形塑一種抽離的意義,在擴散的過程中,解構形上學的本源意義,不太屬於刻意行為的產出,而是因應自身私密檔案史的回應。
張書毓 __ 赤粒藝術 Red Gold Fine Art
張書毓首先發展的《媽說想拍張全家福》系列,木刻形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同一支畫筆,細膩地、如實地一刀一劃刻製出照片內容,製造出的凹凸觸感使得已然死去的靜態影像切片好似短瞬「復活」般歷歷在目。《孩子》系列中,面對砧板成為載體的已定形式,木刻在此轉變為近似武器的刀刃,為反映教育體制下無力抵抗的孩童們的生存情境,不得已地進行根本粗野、殘暴的撕扯、鑿刻。而《平面事件》系列中,木刻形式則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器,將由網路新聞影像集合起來的虛構平面事件,藉由木刻的形式一一進行攻擊破除!在持續發展的三個主要繪畫系列中,皆嘗試結合了木刻的表現形式,隨著關注內容的改變,木刻形式也在不同的系列運用中產生不同的意義流轉,由原本純粹的表現技巧成為一個擁有其獨立藝術語言的形式。
劉呈祥 __ 水色藝術工坊 Mizuiro Workshop
劉呈祥以學業一等獎碩士畢業於英國倫敦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研究領域包含建築、空間、科技、視覺藝術,反饋自身背景,創作不斷思考與辯證生命的本質、人造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創作及設計於國際間屢獲獎、展出及出版。2014-17年影像作品《築 視界》系列在美國、法國、俄羅斯、瑞典等獲獎;回應傳統創作中Top-down方式,從預設的完整形象出發開始創作,《思緒 宇宙》這組作品則是逆向而行,從botton-up方向出發,著重每個點、每個線之間邏輯與關係,透過累加,堆積成最後的形象, 這個方式便是回應自然生成邏輯,如同人類身體,DNA所乘載的基因序列,學習不同自然元素,如 磁力的樣貌、植物的生成定義了系統構成的邏輯,然後透過時間推移,不斷自我複製,變成完整的軀體。
藍仲軒__ 也趣藝廊 AKI Gallery
藍仲軒畢業於美國的普瑞特藝術學院他的創作始於攝影,後逐漸發展成影像、錄像、文字、音訊和複合媒材裝置。藉由人在社會中的種種面向,例如家庭、宗教、文化等,他的作品探討著自由、傳承、人為規範與死亡,且亦參雜著妥協於框架的無奈。
「願你續航」由與展名相同的影像裝置作品願你續航及STS-51-L & STS-107組成,回看了人類宇航史上的任務災難。影像裝置作品願你續航由18件金屬所打造的紙飛機造型雕塑,搭配18幅在夜空下由拍攝投影的隱約肖像:人類歷史中於太空飛行任務中殉職的18位太空人。即使肉身已不復存,隱喻初衷的紙飛機將繼續向他們眼見證的宇宙邁行。STS-51-L & STS-107拼貼了NASA的太空梭計劃發射影像,而唯二的兩次事故:STS-51-L挑戰者號與STS-107哥倫比亞號,由其他發射成功的影像堆疊成了兩次超現實的發射任務。他們的肉身不再返航,而意識將繼續前行。
藍仲軒擅於使用影像呈現對死亡、對人類的大同想像,而他詩意的感性抑是他作品氣質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