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並不是輸給了民主,是變成了一個更文明的形式:基金會。 不得不承認陳前總統腦袋很好,就是動錯了方向,這國外早早就流行的金流文化,我們政權轉移了之後才懂得善用、發揚光大。 黑金時代請看:https://lihi.cc/CWrHp 我們試著想要讓「基金會文化」在經濟學中找出一個定義的名詞,好笑的是- 透過媒體的洗禮,我們都猜想基金會有哪些不正當的金流走向;卻一個判例也查不出來,你說洗錢也不是、地下經濟也不是,匿名捐款高達三成以上,總金額都千萬起跳。抱歉,我們很多沒根據的猜測不能寫出來,這無疑變成了一篇政治文。
你需要一個基金會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聊聊基金會到底是什麼。
基金會,顧名思義,這個「會」的根本是一筆「基金」,因此在民法上基金會屬於財團法人
。基金的來源可以是某個人捐贈的,或者是某個公司企業捐助成立的,還可以依照遺囑藉由遺產建立,國外許多著名的企業慈善家常常在過世後直接運用遺產成立基金會,以繼續慈善工作的推動。
基金會的性質不是只能針對慈善工作
,在地域上,台灣將基金會區分為「地方性」和「全國性」兩大分類。至於本身服務的目的分類就更多了,舉凡社福慈善、教育事業、文化藝術、兒少福利、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等,分別都有不同的主管機關管轄。除了私人成立的基金會外,我們的政府也成立了非常多帶有官方性質的基金會
,在一些政府不便直接表態的事務,藉由獨立運作的基金會來執行政府的政策或是代表政府進行協商,如十分敏感的兩岸議題,便交由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與行政機關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共同處理。
究竟成立基金會需要什麼呢?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這筆基金囉,依照地方全國的不同、性質的不同,基金會需要的金額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以全國性的基金會為例吧:全國性的社福慈善類、教育事業或文化藝術類基金會都需要三千萬以上的設立基金,如果是全國性的環境保護類基金會,那門檻稍低,五百萬元以上就能建立了。
除了決定性質、募得基金之外,別忘了,有了這筆基金之後怎麼花、誰來花、誰決定花的對不對才是重點,因此要編列年度經費、年度工作計畫,並規劃人力資源管理,還得提交完整的董事、監事名單給主管機關,以確保這筆基金沒有被拿去上酒店或是出國遊玩。
經過了漫長的成立過程,我們終於可以來聊聊 -為什麼要建立基金會了。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性質目的之外,建立基金會其實還有很多功能。當我們攤開台灣大企業Top 50名單一一檢視,90%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
最大的理由,當然是為了維護企業形象,營造社會企業的觀感。
比方說台灣大型金控中國信託便成立了「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和「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慈善基金會多年深耕台灣偏鄉,提供偏鄉弱勢兒童生活、教育資源,如組織課後輔導陪伴、營養餐食照顧甚至建構社會安全網路,弭平城鄉差距和階級造成的不公平。而文教基金會正是準備原址蓋回的「新舞台」所有人,新舞台在台灣劇場界的貢獻可是每個劇場人、看戲人都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你偶爾在電影開演前的預告片中看見許多公益廣告,也都是這些「企業基金會」出資拍攝(沒有例外,一定是基金會),在賺錢的同時回饋社會,在媒體中的曝光也時常藉由這些基金會作為門面,建立更好的企業形象。
不得不談成立基金會的另一個目的:合法節稅
(這可能才是這些企業基金會的成立主因)。2014年,蟬聯富比世雜誌十屆台灣首富、台灣第一大民營集團霖園集團董事長蔡萬霖先生過世時,我們的政府本來還預期可以收到大筆遺產稅,結果實際開徵的結果卻跌破眼鏡。身價高達46億美元的蔡萬霖原本依法可徵得750億台幣的遺產稅,結果國稅局看看實際帳面一推算,只有5億台幣,750億的0.6%,剩下的99.4%去哪裡了?
霖園集團旗下擁有國泰綜合醫院、慈善基金會和文教基金會等三大財團法人組織,這三大基金會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每年接受蔡萬霖先生的現金、股票捐贈,雖然想節稅依法這些捐贈每年都要花掉70%、捐款人也只能佔董監事三分之一席次、支出還得取得合法憑證,但霖園集團是個超大型家族企業,蔡萬霖先生雖然董監事席次僅有三分之一,但剩下的三分之二幾乎都是家族其他成員,想要花掉每年捐款的70%不是難事,以上節稅條件通通打勾通過。國泰綜合醫院在台灣共計三家醫院及一間診所,這四間醫院則是用另一種節稅手段分別蓋起來的。如果今天基金會打算新建立一家造價10億的醫院,但基金會本身只有五億,那剩下的五億可由其他四間醫院分別出資,每間醫院的出資額都可以抵免所得稅,第二種節稅手段叮咚叮咚,打勾過關!
看到這裡,醒醒吧,你不需要基金會的
,你過去十年繳的稅額夠成立一間基金會了嗎?富人用這種手段節稅或許很多人嗤之以鼻,但筆者還是再三強調,上述手段均合法,況且,也確實增進了全民福祉達成基金會回饋社會的目標,仇富是你家的事,但抹煞富人對社會的付出,我覺得不行。
但某些基金會可能是另一回事了。
政治用途的基金會
台灣基金會的發展不限民間,具有官方色彩、甚至政黨色彩的基金會所在多有,而且早在兩蔣政權時便已出現。除了公益目的外,這些早期建立的基金會還多有黨國色彩,組織的金流極為不透明,如前陣子躍上新聞版面的婦聯會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婦聯會雖登記為政治組織,但旗下四大基金會長期接受婦聯會捐助,帳務情況十分複雜且不透明,而婦聯會早期徵收大量的勞軍捐並資助國民黨也為人詬病。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因有專法保障,勸募程序和勸募金額的使用和其他公益團體不同,接連被爆出濫用勸募金,最終在2016年廢除專法。
七月前總統馬英九籌設了新的基金會,立刻引來媒體質疑是否參選2020台灣總統大選。為什麼成立基金會和參選畫上等號,這其來有自。台灣政壇進入大基金會時代,我們得從陳水扁當選總統西元兩千年前後開始講起。
黑金政治結構講求的是垂直整合,從最底層的選民逐漸向上聯繫企業、財團,最終指向政治人物,在這樣的生態鏈中每個環節都有過去的傳統。而基金會作為財團法人,本身有著很強烈的利益共同屬性,將所有利益共同的個人和團體用水平的方式攬進基金會,無論是個人的政治傾向認同,還是企業的政策遊說,都能通過基金會這個「滿滿的大平台」直接進入政治人物的視聽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式政治基金會
,也代表了更細分的政治傾向,每個政治人物所代表的立場和群體更加鮮明。「哪個政治人物不成立個基金會?哪個政治人物不把基金會當作自己的小金庫?」 已故台北市議員李新曾經如此說,足見基金會在兩千年後左右台灣政壇的分量。
對政治人物而言,成立基金會的目的大致有三,一是培養己方人馬
,如前總統陳水扁於2003年建立的凱達格蘭學校(簡稱:凱校)便是一例,凱校的宗旨在培養政治人才,並以「民主深化」、「建構台灣主體意識」、「追求永續發展」為三大核心價值。其實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陳前總統培訓扁系人馬的機構,就像過去多名太子爭帝位一般,主子黃袍加身後投對陣營的臣子自然有擁立之功,也能在朝中謀個一官半職。凱校校友不少在商業界和政壇表現亮眼,如現任高志鵬、高雄市場候選人陳其邁,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是凱校的明星校友喔。
現任總統蔡英文於2012年初次挑戰總統大位敗選後辭去民進黨主席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以基金會的方式走入民間和校園,除了定期在校園中舉辦營隊,也承辦不少講座和工作坊,邀請許多產業界的重量級人士和學者進行交流,還有一個擁有近800名作者的「想想論壇」,在缺乏政治曝光的情形下,持續培養年輕政治人,傳達政治理念,對2016年蔡英文成功勝選絕對有不小的助益。
二 是提供政見、政策主張
,政治人物和選民最直接的接觸便是政見和政策,而這些我們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法律條文只能交給專業的人才來修訂,因此智庫型基金會時常被視為政治人物或政黨的從附組織。如凱校旗下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和最近被促轉會調查卻反打促轉會一耙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以及具有官方色彩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這些智庫不只提供候選人政見、政策上的建議,更能在候選人當選後對政策的執行效果做分析及評估,提供個人、政黨乃至國家的發展方向,智庫與智庫間的國際交流也能提供外交服務,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 是提供接受政治獻金的新興管道
,當黑金結構已走入歷史,政治人物需要新的方式來獲取選舉資源,財務獨立的基金會自然而然成為了最佳解答,許多政治人物藉由基金會舉辦募款餐會,在兼任董事的情況下運用基金會資金投入競選中,雖說政治獻金一詞本身並無好壞,但當金錢和權力結合,無法避免的還是造成了許多腐化。如長期資助前總統陳水扁競選的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由在海外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士成立,一直做為陳水扁競選最堅強的後盾,但在陳水扁卸任之後遭到司法機關調查是否涉入陳水扁貪腐案。而財團的遊說也和基金會掛勾,過去直接以現金換取政策的方式轉變為向基金會捐款,捐款後政治人物是否滿足其政策要求表面不再有直接關係,一種全新的政商結構油然而生。
你覺得基金會是好是壞呢?
聊了這麼久基金會,舉了這麼多例子,其實很擔心你是不是對基金會的看法越來越負面,我們再一次回到基金會的定義,根據美國非知名學者Thomas Wolf對非營利組織的定義:
無論這些基金會建立者背後真實的目的為和,只要不違背服務公眾的原則,同時享有優待我想仍舊是被接受的,當然,前提是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監督,財務資訊公開透明
。不過當基金會取代黑金政治結構加入台灣政壇的運作中,金錢對於權力過度的干預也讓成立基金會「高門檻卻0監督」的問題浮出水面。「財團法人法」基於對於財團法人自治的尊重,主管機關並不干涉其內部,導致時常耳聞的「肥貓」現象,退休的公職人員藉由擔任基金會的董事領取高額薪酬,以及因為「政治獻金法」的疏漏,任何人都能匿名、無限金額的對基金會進行捐款,支持基金會所代表的政治人物,並不受到法律及社會的檢視。
國內「政治獻金法」及相關「陽光法案」明確規範,個人捐款給單一候選人和單一政黨的政治獻金每年有10萬元及30萬元的上限,而且捐款人的詳細捐款資訊必須申報監察院,所有民眾都有權利至監察院查閱這些公開紀錄。但若捐款給政黨或政治人物設立的基金會,則可以匿名、金額無限且不需申報,這些無法追查的捐款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利益輸送,甚至透過基金會捐款來洗錢我們都不得而知,「政治獻金法」之於基金會,形同虛設。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雖早在2005年便成立,但大量基金會尚未加入,不必公開年度財報、工作團隊薪資、稅務申報明細、工作進度,這些基金會的金流底下隱藏了多少見不得人的秘密,只能在「財團法人法」改革後才有機會真相大白了。
但,不是所有政治人物都必須成立基金會以贏得選舉,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今年投入競選活動的過程中便明確表示暫時不會成立基金會,而是透過公民募款的方式取得競選經費,如此作法使柯市長無法擁有基金會的保護傘隱藏所有政治獻金來源,並且絕對公開透明,這或許便是我們在經歷了黑金政治、基金會文化後又一次對金錢和權力的反思。
有問題的不是「成立基金會」,是「基金會制度」上的漏洞以及不透明。
結語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結帳檯的左右方,有著一盒小小的捐款箱,從雜貨店到高級晚宴都可能有著類似的投遞孔,一孔捐發票、一孔丟現金。
我曾經在某餐飲業工作過,大部份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老闆要開店之前在捐款箱裡面先放一些錢。說好聽點,大家心態是看到有人丟錢才敢丟,說實在,你真想捐錢,會看有多少人捐嗎?於是在某個晚上,打卡鐘忙碌了一天準備休息時,老闆吩咐下,今天工作的同仁都能喝到免費的飲料。那是我看著那塑膠盒第一次被打開,我沒說什麼,因為我也是喝飲料的一份子。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餐廳幹一樣的事情,但假設有9成,那高級的晚宴中還堅持要用「透明塑膠盒」真是個聰明的選擇,在美國的地方中國餐廳,我看到隨手服務費的容器都是用「不透明的罈子」。記住:罈前標的是服務費。
說來好笑,你說公開金流證明究竟是一個「清廉的做法」,還是「目前世風下大家互相不信任的結果」?我不知道,但我過往的捐款也都是匿名,而且從不會在網路上公開。會不會有公開的一天?會,不是只有我的錢的話。
這年頭拿著善意的標榜,去向富人靠攏的團體,可以說滿路都是,但我猜你早就知道了。如果真的判例都沒有過、經濟學名都沒有,其實我對這類文章是失去熱情的。下一篇文章是柯文哲時代,願團隊能往經濟學派去定義這主題,這次的參選人真的很不一樣。
原文網址:https://medium.com/angeldeal-media-talk市場/台灣現代政治文化-基金會-二-8c04638c55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