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整合的情感藝界
計畫透過虛實整合,呈現萬華區濃烈卻又看不見的感情線。「井中鏡」、「萬華聲音計畫」、「萬華大商場」3件地景藝術作品,以及8場參與式工作坊、6場主題導覽活動,帶領民眾進入萬華的老街、萬華宮廟、市場、街角巷弄。
看見,看不見的萬華
繼去年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之後,今年走進萬華老城區,以感情線為題,策劃「感情線:看見未見的萬華」,也因應疫情的緣故,採取線上與線下同時並行的方式,跳脫真實與虛擬、古今時空和人與人的距離,虛實交錯的型態,讓做為活動主軸的抽象情感,能夠以更多元且互動性的方式呈現。
「萬華是充滿歷史的地方,也是多元包容的文化場域,在這裡可以切身感受豐沛的人情味,與常民生活的生猛力。」策展人周琍敏說。萬華對她而言,是個多元豐富,又充滿情感的多面體。她解釋道:「我們想要讓大家更了解萬華,多聆聽在地萬華人的心聲,也就是我們的主題『感情線』,更能體會到這片土地深刻的價值。」
採集萬華風華,埋下自我情感線
在地景公共藝術活動中,萬華是富有文化特色的具象地域,同時也是藝術家發揮創意靈思,參與者共同交流與再創作的載體。對萬華的討論,也從單純的在地論述,延伸到更深刻的議題發掘和個人情感。
周琍敏說:「我們希望這個活動不只是單純展出三件藝術作品,或三個分散的藝術空間,而是用點、線到面的思考。」三件作品就是三個據點,是藝術家融入情感和人文爬梳的萬華告白,動態導覽行程,在萬華街巷中串起不同的路線,埋入各種觀察線索。最後藉由互動式的工作坊和線上講座,讓萬華人與參觀者、藝術家進行更深刻和廣泛的討論。以作品為發端,從點到面呈現出萬華的文化稜鏡。
井中鏡傾聽心靈的聲音
三件公共藝術分別設置於在三個空間,位於西門紅樓前廣場的「井中鏡」由地衣荒物與融聲創意共同創作。象徵尋求心靈慰藉產業的各時期傳單、公告或文件等,拼貼組合成古井意象裝置。透過互動裝置,井中鏡將會回應人們的心靈回音,讓參與者產生屬於萬華的魔幻時刻。
萬華聲音計畫 打造聲音路線圖
位於龍山文創基地的「萬華聲音計畫」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多年來於萬華廟街、龍山寺前廣場與周遭大街小巷進行聲音採集,建構出屬於在地的聲音地圖資料庫。透過這些有交談、人車聲響的環境音,讓參觀者從不同角度觀察萬華,並感受聲響之間人與人的情感流動。作品亦邀集民眾參與創作,採集細碎的聲音,和路邊被遺忘的事物,將這些素材串連起記憶關鍵字,打造出萬華的聲音路徑圖。
萬華大商場 中華商場虛擬重生
虛擬地景作品「萬華大商場」採線上展示,並搭配西門紅樓的實體呈現和位於台北101 双融域AMBI SPACE ONE 的虛擬地景作品,帶來突破時空限制的沉浸式體驗。創作者蔡歐寶轉動時光機,讓消失在回憶裡的中華商場重回萬華,在虛擬世界矗立的中華商場如同海市蜃樓,透過 360 度環狀影像,將地景以接近真實比例的影像呈現眼前,一幕幕串場畫面訴說著有形與無形地景和在地小店的故事,讓萬華的記憶情感再次甦醒。
動態導覽工作坊串感情
探索深層情感面,回應西門紅樓、剝皮寮歷史街區等萬華場域聚落的特質,8場工作坊透過互動尋找萬華風華與人文脈絡,而動態導覽與萬華在地團隊合作,共有3場實體導覽、3場線上導覽,連結土地與人之間的虛實情感,引導出一條條特色足跡。
老萬華人打開自家後門,讓參訪者看見更多不為人知的店舖,以及一般人無法到的秘境。線上與線下併行的導覽路線,邀請民眾深入認識萬華店家、了解萬華的信仰與美食走讀等。在導覽過程中,有機會和百年老店的老闆、穿梭於萬華夜市的外送員、萬華街頭的人們見面聊天,而雲端導覽也突破時空限制,可以和萬華人開大型聊天室,暢聊過去以及現代的台北老城。
豐沛情感在土地漫流
「台北很少有這樣的地方,有如此豐沛的情感。」周琍敏說。宮廟文化、常民生活等文化滲入腳下的土壤,也飄散在萬華的空氣中。
疫情帶給商圈壓力,卻也激發了萬華人的韌性,發展出新生機與商業模式。公共藝術計畫為疫後萬華打開窗口,串起情義相依的萬華情感線,在人際隔離也逐漸解封之際,看見更包容多元,也更溫柔熱血的台北。
2021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2021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感情線:看見未見的萬華
展期: 2021 . 10 . 22 ( 五 ) – 11 . 21 ( 日 )
開放時間:11:00~18:00 (週一休館)
地點:西門紅樓、龍山文創基地、双融域AMBI SPACE ONE
導覽資訊? Info 工作坊/講座/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