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即日起舉辦「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由人權館與15個臺灣長期從事移工人權工作、權益倡議的非政府組織(NGOs)歷經「共學協作」完成,邀請民眾透過特展一起重新認識這些如此靠近,卻又如此陌生的移工朋友生命故事,以及臺灣的移動人權運動史。
6日記者會由文化部次長李靜慧、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紀惠容、國家人權博物館代理館長張嬋娟、策展團隊代表林正尉、FIHRM-AP諮詢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黃貞燕、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吳淑英等、FIHRM-AP參展NGOs組織代表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等、FIHRM-AP參與共學博物館代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蕭明治、彰化縣文化局藝文推廣科長林志憲等出席與會。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起成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作為推動臺灣人權工作及促進與國際人權及博物館組織之接軌平臺,傳達臺灣與國際社會一起守護民主自由制度及實踐人權價值的決心。去(2020)年FIHRM-AP邀集14間國內公私立博物館機構、15個國內非政府民間組織,集結成「2020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一同關注亞太地區跨國移動者的人權問題。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在臺移工已有至少七十萬人,還有更多新住民朋友成為我們的家人,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這個「新國家」的型態?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責任除了深入理解與反思過去的歷史傷痛,如今作為FIHRM-AP的角色,對人權議題的態度更必須拉到國際視角,無論是政治受難歷史、或者是勞動人權議題,都是人權館未來的重要工作項目,期盼能持續與所有民間組織一起持續努力、號召更多大眾一同省思。
FIHRM-AP參展NGOs組織代表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一切始於去(2020)年3月13日的一封信,在場許多NGOs組織及全國各地博物館單位透過「共學」「培力」「移動人權」等關鍵字串連在一起。回顧臺灣這一年來的眾多移工人權侵害事件,從高雄漁工因露天洗澡未戴口罩而開罰單、宜蘭縣所頒布的移工疫情禁足令,到如今每分每秒依然面臨歧視與壓迫的家庭看護工作、看得見或看不見其血汗處境的遠洋漁工,「整個臺灣社會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壓迫展演」。「與其說是策展,我作為人權工作者,更希望這個展覽是人權倡議的一部分。」期待每一個走進展覽的人,可以思考參與在其中的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以及我們到底還能做什麼?
策展團隊代表林正尉表示,移工來臺如今已三十年,我們見證了移動權益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博物館在進行文化平權的努力,即便行動方法不同,但對臺灣社會如何達成共融的理想是一致的,這些經驗都在本次展覽裡產生了新的交會。本次展覽以「Ayo-Ayo!」為題,「Ayo-Ayo!」是來自菲律賓與印尼籍移工的共通話語,在印尼,「Ayo」是做為某種共同行動,或者如呼朋引伴向前行的親切用語(”Let’s Go !” );在北菲律賓,「Ayo」則帶有偏愛或「偏見」意涵;而在中、南菲律賓島群,「Ayo-Ayo!」是對即將離開的親友之間的祝福用語,象徵著移工懷抱希望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的心情,也象徵著我們期待能一同創造一個更好明天的心情。
展覽以四大單元《凝視-生活空間的再發現》、《現場-不可見的風險外包》、《練習-明日的平等與共生》、《閱讀間》等分區展示,從臺灣人的生活、移工的工作與生活、治理政策與制度、NGO的行動等四大面向,呈現移工在臺灣從個體到群體的生命史。這也是臺灣首次由博物館以特展形式,完整回顧移動人權議題在臺灣發展的歷程。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即日起至111年3月27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二樓展出,並舉辦系列教育推廣活動,詳情請參閱國家人權博物館官方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期待藉由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與公眾對話平臺,為移工人權的推進,引入更多積極的社會溝通力量。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二樓(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時間:即日起至111年3月27日9:00-17: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