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鳳甲美術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 (捷運奇岩站附近)
展期:2012年10月6日–12月30日
開幕酒會:2012年10月6日(周六) 3-5pm
開幕活動:2012年10月6日(周六) 3:40pm 聲音演出:陳史帝(Noise Steve)
國際藝術家座談:2012年10月7日 1:00pm
展覽論壇:2012年10月27、28日 1:00pm
策展人:鄭慧華、郭昭蘭
2012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憂鬱的進步」為主題, 以另一種角度探討現代社會追求的技術、速度、系統、生產與消費諸面向的「進步」觀,特別是從非單一歷史與價值觀點、從世界不同區域所處之現代性發展歷程切入,反思當代人類的處境與生活價值的可能性。
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家賴和曾從台灣庶民的角度觀看殖民者所帶來的「進步」,說道:「時代的進步與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回事」。賴和的看法呼應了盧梭在啟蒙時代針對隨著科學進步而興起的 「工具理性」的批判,而工具理性也正是現今主流進步觀的基石。從這一層反思基礎開始,「憂鬱的進步」展覽將以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邀展作品,以及十六件國際徵件入選作品,從不同的經驗面向來進入這個主題。
西方主導的現代化經驗於十九世紀隨著帝國主義擴張至世界各地,後進國家為追逐與模彷西方現代發展,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歷史經驗以換取快速進步。時至今日,進步的意涵已為無止境的經濟增長與市場擴張所壟斷,第三世界國家將西方現代性作為進步的唯一想像。今日,我們應該重新探討,「進步」是否只有一種?在複製西方進步之外,我們是否應該追尋和思考另一種進步觀?
「憂鬱的進步」將回顧黃明川導演對台灣人文地景轉變的紀錄影片;高重黎的作品從影像的工具史出發,一方面向電影的史前史挺進,一方面重建屬於自己的影像敘述歷程。本展也將以影音呈現謝英俊建築師如何通過體現他的人文思想於建築實踐中,對當今人類居住行為的消費化、單一化及居住的文化主體性提出反思與改革。
國外藝術家方面,委內瑞拉的亞歷山大‧亞柏斯托(Alexander Apóstol)從城市規劃的視角審視拉丁美洲的現代烏托邦概念。德國的哈倫‧法洛奇(Harun Farocki)從人類技術的演進,探討「機器的視覺」(mechanical gaze)與生產、戰爭之間的關係;從沒有工人的工廠到沒有軍人的戰爭,在技術進步與生產倫理之間打開一個空間,逼使觀眾反思背後的意識形態。
另外,西班牙安東尼‧蒙塔達斯(Antoni Muntadas)的作品檢視現代人的恐懼,勾勒隱藏在「邊界」中的地緣政治意識型態,和人們的「恐懼」之間如何形成政治與技術性的操作。印度的美娜‧哈德爾(Meghna Haldar)則探討另一種心理的邊界,建立在「骯髒」的排除與「潔淨」的觀念之間。伊蘭‧古芙蘭(Iram Ghufran)的紀錄片描述「瘋癲」和「憂鬱」,透過夢、靈的顯在和女身的不在,戲劇展開,廟宇聖堂變成表達渴欲和罪疚的地方。吉爾吉斯坦雙人組古那拉‧卡斯馬里法與慕拉特貝克‧朱馬里佛(Gulnara Kasmalieva & Muratbek Djumaliev)則探討共產主義瓦解後,現代化的文明進展如何影響無數吉爾吉斯人的生活,同時檢視經濟和政治動盪如何改變生活型態、在地經濟和謀生方式。
國際徵件部份,則有來自台灣、中國、美國、瑞典、希臘、巴基斯坦、以色列、愛爾蘭、西班牙、德國、葡萄牙、波蘭、義大利的共十六件作品,從歷史、記憶、文化、經濟和工業發展史的不同角度,以介於紀錄片、劇情片等多元創作方式,圍繞在相關主題上來討論與呈現影像的實驗。
指導贊助單位:文化部、教育部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基金會、財團法人建弘文教基金會、智榮基金會、宋恭源先生、許勝傑先生
協辦單位:琉璃奧圖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單位:鳳甲美術館
媒體協辦:今藝術、藝術新聞、藝外、藝術家
指定投影:Optoma
特別感謝:高雄市立美術館、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博物館
新聞聯絡:videoart.tw@gmail.com
鳳甲美術館地圖: